|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8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塞纳的传奇为何历久弥新?

[複製鏈接]

51

主題

0

好友

231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3-1-23 01:43
  • 簽到天數: 1062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253
    威望
    231
    主題
    51
    樓主
    發表於 2011-11-29 01:10:20
    在去世17年后,埃尔顿·塞纳传奇依旧,以至于有人专门为他拍了一部电影。但这位三届F1世界冠军究竟为何能够打动F1车迷和普罗大众?Simon Strang为您一探究竟

    By Simon Strang

    你能想象走进一家电影院看一部关于某位F1现役车手的电影吗?好吧也许的确会有人这么做,但试想下一部名为"普罗斯特"或"劳达"的电影?或者"范吉奥"?或者容我斗胆说下,"舒马赫"?

    如果你赞成凹凸运动的观点,那么对于上述几位车手,至少会有几个肯定的答案。现在想想你身边那些对F1少有或全无兴趣的人。他们会有兴趣看一部关于上述任何一位车手的电影吗?他们听说过这些车手吗?

    我敢说他们一定听说过埃尔顿·塞纳。

    我并未刻意回避电影《塞纳》本周在英国上映这个事实。事实上就是今天。为此凹凸运动会在网站和下周的杂志上将刊载多篇关于这位伟大车手的专题。


    这是一部为F1车迷准备的电影,我们应该将其视作塞纳一生的颂歌,而非仅仅是对巴西人整个职业生涯死板刻薄的程式化记录。这部电影不止是对于这位称得上是史上最复杂的世界冠军心灵层面叙述。这部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获奖并在全球获得一致好评。

    这部使人易于接受的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就像《当我们是拳王的日子》——那部关于默罕默德·阿里和乔治·福尔曼的优秀纪录片)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巴西人留下的那些珍贵遗产。不止是在不同年龄段车迷的心灵深处,还包括那些对塞纳辞世这条90年代初的全球爆炸性新闻依稀存有几分印象的人们。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新生代年轻车手经常将塞纳奉为影响自己一生的偶像。虽然在巴西人不幸殒命时这位2008年的世界冠军只有9岁。1988年塞纳在铃鹿代表迈凯轮赢得自己第1个世界冠军时我们的刘易斯甚至还没上学。虽然我们很难确定刘易斯在那样一个年纪能够对塞纳的水平做出公正的评判。但你可以通过汉密尔顿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这段日子证明,生命就是在等待英雄诞生。但这些偶像如果不想只是昙花一现,需要的显然还不止这些。


    那么塞纳那份难以言喻的魅力又是什么呢?地球人都知道他那令人诧异的速度和赛道上强大的气场,但他并非唯一一位拥有此种特质的车手。实际上在舒马赫横空出世后塞纳的统计数据无法成为有力的证言——迈克尔·舒马赫让各种纪录都黯然失色。

    不过地球人应该明白,真正在意这些数字的正是他们自己,不光是塞纳同辈的车手,各个时代的车手都将其视为史上最棒的F1车手。

    但塞纳为何能在那么多远离赛车圈的人心中依旧令人不解的拥有毋庸置疑的地位?

    "因为他在去世前就已经完全超越了这项运动和他的职业,"塞纳从F3到F1的老对手马丁·布伦德尔说,"我想他不只是一名车手,还是一个全球偶像——而且我认为他并没为此而刻意做过什么,这就是他的方式,因为他从不不刻意抑制自己的情感——他是如此成功,人们很容易与他产生默契感。"

    "我想他总是充满争议,而且此类新闻经常能够四处传播。"


    "因此由于他驾驶赛车时是那样的全情投入充满激情,他身上的争议可不是一点点,他变得声名显赫并最终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他补充道。"另一晚我在观看电影《塞纳》时就在思考这些。我曾称之为流浪小伙的家伙——那个曾经在卡德维尔公园赛道和我闲聊的家伙到底是怎么成为国际偶像的?"

    当然那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就是塞纳在那场全球直播的比赛中发生的致命事故。毫不夸张的讲,数亿万人通过电视目睹了那一刻——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伊莫拉赛道,第5圈他的威廉姆斯-雷诺FW16赛车一头扎向坦布雷罗弯的护墙。

    当时的外部条件也应被考虑在内。当时塞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F1车手。连续两个赛季通过自己壮丽的驾驶技术也无力抗衡他所谓的更富竞争力的赛车后,他一直寄希望于重新回到巅峰。那时他是这项运动名气最大的独立代言人,F1的品牌标签,就像兰斯·阿姆斯特朗之于自行车运动,罗杰·费德勒之于网球,贝利之于足球一般。他34岁那年,在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阿兰·普罗斯特和奈吉尔·曼塞尔相继离开F1,以迈克尔·舒马赫为代表的一票年轻车手快速成长的时候,他希望能够留住自己的运动巅峰。扣人心弦的桥段看上去似乎即将开始,他却突然辞世,就是这样。没有退役,也没有任何宣言,甚至没机会说再见。

    那么塞纳是如何为F1以外的人们所熟知的呢?我想我们都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塞纳的死让F1的影响力增大了,因为这是一位国际偶像在一项运动中殒命,"布伦德尔说。"于我而言,总有点那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这否和戴安娜王妃的死一样轰动?"

    不可否认,名人的死会使其更为传奇。此时塞纳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如果你在编写一出悲剧,那么剧情一定会是这样的。但这是真的。

    布伦德尔说:"这有点像猫王的死,"'肯尼迪遇刺那天你在哪里?'塞纳的死就能带来那样一股冲击。不单单是那些铁杆车迷,还有那些大奖赛毫无兴趣的人们也知道他。"

    "毫无疑问他是个备受争议的车手。他的一些举动放在今天会遭到投诉的,很多都会受罚;老实说这些和埃尔顿在F3和F1的那一两次举动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但塞纳代表着这项运动,无论在精神方面或是仅仅从他傲人的驾驶天赋上,他都完全与这项运动融为一体。赛场外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虔诚宗教徒,他使很多人觉得分外亲切。


    "罗兰德·拉岑伯格在塞纳前一天辞世,他在赛车圈内颇受欢迎。赛车界弥漫着悲伤的气息,但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但24个小时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塞纳的死。"

    1994年与塞纳一起共事过的威廉姆斯车队合伙人帕特里克·海德也认同这个说法——巴西人的死让他的一生更为传奇,但究竟是塞纳的死使其不同于其他伟大车手并促使人们专门为他拍了一部电影吗?海德显然不这么认为。

    "我不觉得为阿隆索那样的现役车手拍一部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塞纳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但在赛道上却是一个非常理智的车手——我不是很了解生活中的塞纳,"他说。"但毫无疑问带给人们冲击的不只是他的胜利,还有排位赛,以及他的驾驶风格。但悲哀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他离奇的死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一位车手只能以死才能被拍成一部电影,想来真是有些悲哀。"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不是吗?塞纳的死作为轰动性的公众事件,却并非问题的全部。尽管他的死带来的种种谜团加剧了他的传奇,但那并非是决定性的。

    如果的确如此的话,那么无疑吉尔·维伦纽夫,吉姆·克拉克,或者甚至麦克·霍丁也会在赛车领域之外的公众心中拥有和塞纳相同的地位。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塞纳对于公众而言已远非一名单纯的车手。他是一位偶像。采访中(当时塞纳比如今的车手认真得多)他显示出的宗教信仰和热情专注,以及对巴西同胞的善举无疑已经证明在他离世时,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流,一个碰巧赛车开得非常棒的社会名流。

    塞纳如何在很多人心中拥有超出其在F1的声望?电影中占据重要戏份的杰基·斯图尔特爵士对此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坚定的认为多数应归功于塞纳对于经营F1之外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他认为在这方面,塞纳那个时代的车手所作的要比现在这些明星车手多得多。

    "我和福特合作了30年,和固特异合作了17年,和埃尔夫合作了17年,和劳力士合作了40年,所以比赛之外如果你喜欢的话,一直都有各种活动邀请你出席,"这位1973年退役后在ABC电视台担当制片人的车手说道,"现在的车手在比赛之外真的做的太少。"


    "大卫·贝克汉姆(在足球以外)做得就非常好。贝克汉姆显然对那种穿得好就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商业逻辑表示赞同。他在代表英格兰角逐世界杯举办权时看上去非常得体,他是当时现场的焦点,因为在场没有其他足球运动员。"

    "那么为何现在的车手不愿以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呢?因为他们在比赛之外收入颇为丰厚,因此他们也没必要到处赶场卖脸。"

    "我觉得长期来讲这对他们没有好处。看看我,离开赛道时跟我一块走的话,你会惊讶于有如此多的记者上前拍照,这种场面可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但他们却把这些断章取义的拿了出来...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哪里有趣了?我无法理解,而且非常惊讶。我去各种地方都会经常被认出来,这要归功于我广泛的交际面以及大家伙对我的认同。"

    "我赚的钞票比大多数还在赛场上奋斗的车手还多,而且还会继续如此,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我觉得塞纳也能做到这一点。"

    "塞纳曾经准备收手了,他曾经打电话和我提过我。我们每星期通2-3次电话。从1993年(11月)阿德莱德的澳大利亚大奖赛开始,直到他去世,我们在电话里至少聊过两三次。我一直想为比赛安全做点什么...但在那次采访之后他宣称他再也不会跟我讲话了。"

    斯图尔特所指的那段采访就在电影中,当然比起我在这剧透你应该自己去看看那部电影,斯图尔特爵士一直坚持至今——那个激怒过塞纳的问题经过充分论证的确是正确的,因此依然值得铭记在心。

    布伦德尔在认同感方面和斯图尔特观点相同,但他补充媒体行事方法和声望经营相较塞纳的F1生涯时代——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更加程序化。

    那时的车手更为平易近人,车门能够更容易的通过开放轮胎测试进入围场,入口的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可以说当年人们对车手们的认同感并非是他们自己yy出来的,但他们同样不必面对无间断的多媒体审查。当时根本没有网络。

    因此像塞纳,普罗斯特,奈吉尔·曼赛尔和尼尔森·皮奎特仍然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神秘感。他们被视为与机械猛兽战斗的勇士,驾驶赛车呼啸着穿过全世界,这帮大老粗吊不起迂腐的时尚界和现代文化的一点兴趣。他们在做他们自己——在这方面也许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塞纳更有说服力。

    "我想那是对的,你可以就此写下几个章节,但我想这里有很多原因,"布伦德尔说。"首先现在你有了多媒体,网络和几个小时的覆盖全球的电视转播,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车手(相对个体而言)。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一场大奖赛中采访刘易斯的时间要比BBC在我10年职业生涯中采访的总时间还多,因为那时没有转播时间。"


    "现在F1有无数的周边媒体,所以我想你一定更了解这些车手,只需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点击一下就能看到图片和推特等等。同时你还会收到那些来自赞助商的垃圾信息。车手已经没有多少神秘感了,现在车手在埋头于座舱时观众可以从车载镜头,无线电通讯等等各个方面获得更多接近车手的机会。"

    "当年会喷火的狂暴赛车简直令人发憷,那车子能直接能要了你命或者让你的腿断成几节。我觉得那时的比赛和现在相比更像是在赤身肉搏。"

    海德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和布伦德尔一样他也希望回到80年代,但他的理由却相当不同。

    "赛车的安全性能差强人意,模拟工具以及对赛车的认识都非常不足,尤其是涡轮增压赛车,非常令人挠头。你要面对的是:排位赛比正赛突然增加30-40%动力这样的极端情况。这为车手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塞纳是排位赛大师。他职业生涯65个杆位中的29个是在涡轮增压时代获得的,直到1988年涡轮增压技术被禁,他获得了这段时期1/3以上的杆位。即便在他去世17年后,他的记录依旧位列第2。

    海德进一步深入:"我觉得当时那些成功的大奖赛车手已经达到了20年代,或者30年代前半段那些车手的高度。那时他们比现在同样年纪的车手要成熟的多。"

    这部电影制作人兼导演阿斯弗·卡帕迪亚和编剧曼尼什·潘帝从FOM的官方资源中收集了共计超过15000小时的资源,寻找赛场外的点滴瞬间,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不会觉得塞纳有被曝光过度的倾向,也许这就是原因。相反看完后你会有进一步了解这位车手的冲动。

    最后,尽管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其独有的方式加深了关于塞纳的回忆,你仍然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项运动在全球最为流行的一段时期中,他是这项运动一位难以置信的车手。在那段时期内,他面对着不单只有来自普罗斯特——一位比赛风格和巴西人是如此不同,也不似巴西人这般易于外露感情的法国车手——的激烈竞争——两人3年的激烈碰撞已经被持续热议20年,别忘了还有曼赛尔,尼尔森·皮奎特和科克·罗斯伯格这些伟大的车手。上述车手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过世界冠军。

    现在如果考虑到塞纳从1988年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到1993年的这段统治时期,不难得出他是这段时期内最棒的F1车手这个结论。不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他各种冷酷无情技巧上。

    "他是第一个能把你逼出赛道然后又回来看看你有没有事的车手。"布伦德尔回忆道。"电影里你能看到整个过程。但那就是他的方式,他用心去比赛,他的内心能够指引他。"

    "这就是塞纳之所以能够成为塞纳的原因,也是他为何如此特别。他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驱动力。"

    那么这部电影完整记录下塞纳的这些特质了么?

    "这就是整个故事和结尾,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神秘而深沉的人,有着超凡的魅力,"曾经和塞纳共事过的迈凯轮领队马丁·惠特马什说。"对于那么熟识他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很给力的电影——我不确定对于那些不了解他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尽管我希望并认为能够如此。但对于认识他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异常酸楚。这就是那场和阿兰·普罗斯特的陈年旧怨。"

    "我不确定这部电影是否应该对阿兰再宽容一点,但那场旧怨为那个姑娘们都觉得很帅的拉丁小伙儿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我不觉得有谁真正了解塞纳。我想塞纳是一个十足的竞争者并且非常内向。我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是塞纳的好朋友,但我不记得曾经有那么多人围绕在他身边。"

    "他很内向,我没见过那么多真正懂得塞纳的人。我不会放言我是其中之一,尽管我和他一起工作了4年。很多人都深信自己是,或者宣称自己是,但我不会。"

    难怪总是有人希望更多的了解塞纳。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6 02:49 , Processed in 1.01794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