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机更聪明”“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孜孜以求的梦想。
多年来,他潜心科研,成果频出;科研不易,但他乐在其中。他说:“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我将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奋斗。”
科研,毕生追求的事业
细框眼镜、淡蓝衬衣,眼前的陈云霁,谈吐文雅又略带风趣,充满朝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80后”年轻科学家,已在国产处理器芯片研制领域耕耘了20余年。
走上科研之路始于兴趣和求知欲。童年时,陈云霁就被家里书架上的书深深吸引,无论是工程类的还是历史类的都爱看;大学三年级时,他抱着对芯片研究的兴趣,把计算机系所有实验室的门敲了个遍,终于争取到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尽管做的都是些“杂活”,却深深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魅力。
此后,陈云霁成为中科院计算所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研发团队最年轻的成员。25岁时,他成为8核龙芯3号的主要架构师。龙芯3号与龙芯1号、2号有所不同,从单核发展到多核。“以前一桌菜给一桌客人吃,现在一桌菜要给8桌客人吃。”陈云霁打比方说。
设计难度大大提升。在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陈云霁通过不断摸索,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储一致性检验方法,解决了多核处理器设计验证中的难题。
“科研是自己的兴趣,是理想与信念,更是毕生追求的事业。”陈云霁说。
开创,让计算机更“聪明”
“未来的智能计算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十几年前,陈云霁思考这个问题。
当时,智能算法规模快速增长,硬件系统的发展却很缓慢。“人脸识别、自动翻译等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深度学习算法作支撑,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传统芯片远不能满足需求。”陈云霁说。
为此,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其智能处理的能效达传统芯片近百倍,使深度学习处理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际,目前已应用在数以亿计的手机产品中,被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全球200多个科研机构和芯片企业跟踪引用。陈云霁曾在论文中将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命名为“DianNao”“DaDianNao”。
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将陈云霁团队的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研究成果评论为“开创性进展”,并认为他们是该领域的“先驱”和“公认的引领者”。
“什么样的抽象能让神经网络涌现出更强的人工智能?答案也许遥遥无期,但其前进过程中的每一小步都将使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陈云霁说,自己愿意把人工智能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
攀登,奋斗成就好风景
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在中科院计算所取得博士学位,29岁晋升为研究员……在外人看来,陈云霁是一个总是“弯道超车”的天才,但他认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
盛夏汗流浃背地在没有空调的宿舍里写论文,多次向国际顶级会议投稿被拒……艰辛与挫折前,他没有放弃“人工智能”之梦,把研究做得更深入。
陈云霁清楚记得,当他们研发的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终于问世,测试结果显示指标达到预期时,他特别高兴,回去好好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像往常一样正常上班,开启下一个循环。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很孤独,特别是在别人没有涉足过的‘无人区’探索,会更加孤独。”陈云霁说,但有科学理想的人必须要有勇气探索冷门、未知的领域。
他常对学生说,做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拿项目,要勇于涉入未来有前景、但现在很少有人关注的领域,虽然不容易发论文,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大意义。
“科研如登山,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难题,需要不断为解决问题进行尝试和努力。一路攀登,回头望去,山下的风景好极了!”陈云霁说。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online/) | Powered by Discuz! X2.5 |